數據中心如何分類?你都了解嗎?
數據中心(Data Center,簡稱DC)作為集中放置電子信息設備并提供運行環境的建筑場所,是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需求的多樣化,數據中心也呈現出多種分類方式。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對數據中心進行分類,幫助讀者全面了解數據中心的分類體系。
一、按服務對象或所有權分類
1. 國家級數據中心(NDC)
國家級數據中心通常由政府或政府機構構建并所有,服務于國家層面的業務需求。這類數據中心通常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用于存儲和處理國家關鍵信息。
2. 企業數據中心(EDC)
企業數據中心由企業或機構構建并所有,主要服務于企業自身業務。企業數據中心的規模可能有所不同,從小型到大型不等,具體取決于企業的IT基礎設施需求。例如,金融、醫療、大型企業等行業通常會建設自己管理運行的數據中心,以滿足對數據安全、保密等特殊要求。
3.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
互聯網數據中心利用相應的機房設施,以外包出租的方式為用戶的服務器等互聯網或其他網絡相關設備提供放置、代理維護、系統配置及管理服務。IDC還可以提供數據庫系統或服務器等設備的出租及其存儲空間的出租、通信線路和出口帶寬的代理租用和其他應用服務。通過IDC服務,企業或政府單位無需再建立自己的專門機房和鋪設昂貴的通信線路。
二、按規模分類
1. 小型數據中心
小型數據中心通常是為了滿足對IT基礎設施需求較少的組織或小型企業的需求而創建的。與大型數據中心相比,小型數據中心的電力和冷卻能力較低,占用的物理空間也較小。
2. 中型數據中心
中型數據中心適合對IT基礎設施要求不高的中型企業。中型數據中心可能能夠容納更多種類的設備,占地面積更大,電力和冷卻能力更強。
3. 大型數據中心
大型企業龐大的IT基礎設施需求由大型數據中心支持。大型數據中心通常占地面積大,擁有強大的冷卻和供電系統以及大量冗余以實現高可用性。
4. 超大型數據中心
超大型數據中心指規模大于10000個標準機架的數據中心。這類數據中心的新建重點考慮氣候環境、能源供給等要素,以確保其穩定運行和高效能耗。
三、按功能分類
1. 通用數據中心
通用數據中心旨在支持多種IT服務和應用程序,適應性強,可以處理各種需求,包括托管服務器、網絡硬件、存儲系統和其他應用程序。
2. 專業數據中心
專業數據中心專為滿足專業需求而設計,例如高性能計算(HPC)、研究或銀行、醫療保健等特定行業的需求。專業數據中心通常具有定制的架構、設備和安全措施。
3. 主要數據中心
主要數據中心承擔主要的數據處理和存儲任務,通常具有較高的可用性和冗余性,以確保業務連續性。
4. 輔助數據中心
輔助數據中心在主要數據中心出現故障或需要維護時,提供備份和恢復服務。這類數據中心有助于實現數據冗余和災難恢復功能。
5. 云計算數據中心
云計算數據中心由云服務提供商運營,為客戶提供云計算資源和服務。這類數據中心通常基于虛擬化技術,以彈性、按需的方式滿足用戶需求。
四、按部署方式分類
1. 本地數據中心
本地數據中心在組織內部構建和管理,組織對設施具有直接控制權。這種部署方式適用于對數據安全性和隱私性有較高要求的組織。
2. 共置數據中心
共置數據中心與其他企業共享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同時將IT基礎設施存儲在第三方設施中。這種部署方式有助于減少資本支出、集中資源和訪問可靠的基礎設施。
3. 合作伙伴數據中心
合作伙伴數據中心指與合作伙伴共同建設和管理的數據中心,通常用于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這種部署方式有助于加強組織間的合作和協同。
4. 公共云數據中心
公共云數據中心由第三方提供商提供和管理的數據中心,向多個客戶提供服務。這種部署方式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適用于快速部署和按需擴展的場景。
五、按模塊化程度分類
1. 傳統數據中心
傳統數據中心通常采用固定的物理基礎設施和布局,不易進行擴展或更改。這類數據中心適用于對基礎設施需求相對穩定且變化不大的場景。
2. 模塊化數據中心
模塊化數據中心由模塊化組件構成,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展或更改。模塊化數據中心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適用于需要快速部署和擴展的場景。
六、按位置或應用場景分類
1. 邊緣數據中心
邊緣數據中心部署在網絡邊緣(如基站、分支機構等),用于處理和分析來自附近設備的數據。這類數據中心有助于減少數據傳輸延遲和提高響應速度。
2. 托管數據中心
托管數據中心由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提供計算、數據存儲和其他相關服務。托管數據中心可以是部分托管的(組織對數據中心服務和實施進行管理控制)或完全托管的(所有后端數據和技術細節都由服務提供商管理和控制)。
七、數據中心分級
除了上述分類方式外,數據中心還可以根據潛在基礎設施性能(正常運行時間)進行分級。常見的分級標準包括中國的《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2008標準和美國的TIA 942標準與Uptime Institute定義。
1. 中國標準
(1) A級:容錯型,要求支撐系統有足夠的容量和能力規避任何計劃性動作導致的重要負荷停機風險。
(2) B級:冗余型,允許支撐系統設備任何計劃性的動作而不會導致機房設備的任何服務中斷。
(3) C級:基本型,可以接受數據業務的計劃性和非計劃性中斷,要求提供計算機配電和冷卻系統。
2. 美國標準
(1) Tier I:最低級別的數據中心,備用資源最少,宕機時間最長。
(2) Tier II:在線率高于Tier I,有部分備用降溫系統和備用發電機。
(3) Tier III:在線率較高,所有的計算機設備都有備用資源。
(4) Tier IV:擁有充分的備份設施,宕機時間極低。
(5) Tier V(部分標準中未提及):最高級別的數據中心,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永久性運行,并具備外部空氣污染探測器等高級功能。
綜上所述,數據中心根據服務對象、規模、功能、部署方式、模塊化程度、位置或應用場景以及分級標準等多種因素進行分類。每種分類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應用場景和優勢,讀者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數據中心類型。